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不喜欢拼多多,我讨厌熟人帮忙砍价的营销方式,而它可以快速获得用户量。我只帮别人砍过一次,主要是为了满足老人家的一个心愿。

 

拼多多抓住了中国的人情社会。

 

我不喜欢拼多多,从来没买过什么东西,因为很多朋友说买到了劣质产品。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认为拼多多大逆不道

 

我也不关心拼多多上市值多少钱。

 

 

然而,我认为,拼多多是抓住了14亿中国人口中的大多数的理智购买行为。把握主流真实需求,这是商业上成功的前提。当然,也只是商业上的成功。在情怀、理想和原则的面前,拼多多是差了很多意思。卖假货已经突破诚信底线,挨骂,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而这种购买力水平,则是相对真实的。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年收入2万多。这意味着,不管你周围的圈子收入有多高、多么精英,14亿人口当中潜藏着大多数人都是普通收入者。

 

父母常常告诉我们,要将就过日子,使劲攒钱,能省则省。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啥都贵。房价贵、租房贵、买菜贵、吃饭贵、药贵、医疗费贵,现在一碗普通的拉面都要30块钱了。

 

所以,大家都在省成本!用拼多多,无非是为了能便宜点是一点。

 

一个华为的哥们说,他们公积金从12%调整到了5%,相当于降薪7%

 

高俊芳就是为了节省成本,居然勾兑疫苗原液,甚至过期原液。

 

如果对社会购买力的判断错误,投资和创业的艰难可想而知。

 

很多投资者,他们投资一些企业,是因为笃定未来的趋势。他们相信未来人们是越来越富有的,相信是有潜在购买力的。可是拼多多的案例却告诉了我们,中国整体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水平。

 

很多创业者,他们看到高端人群的需求,却没发现他们的钱更难赚。他们想当然做一些少数人群需要的需求,却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比如民营医院的高端医疗。创业者在大城市的房租成本、员工成本、税收成本都越来越高。

 

 

很多人说,一线城市的很多人也在拼多多买。一线大城市可以说贫富差距会更大,用拼多多的人大有人在。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讲的就是千万级别城市里面的人群。他们当中有看病的、有来做快递的、有来做阿姨的,也有刚毕业家境不富裕的毕业生。

 

加上不断推高的房价、房租,对群居人群的监管,清理城中村,不仅这些低收入人群日子过得困难。就算是中产,也已经被高收入税和家里的老小榨干了,中产消费乏力,面对重大疾病,立刻一贫如洗。

 

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如果一个人的周围已经看不见这些大多数人,那么说明自己的圈子已经是精英圈子了。就这些年作为记者了解到的,教授和医生(不包括年轻主治医生)、专家学者、已经和高端人群站在一处了。

 

中产(普通公务员、知识分子、普通教师、高管)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伪高端,一个大病就能让家庭破产。再有呢?那就只剩下权贵阶层了。

 

今天和ziqian医生聊这个问题,他说得很好:中国只有权贵,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端人群。长春长生的高俊芳们就是这批权贵之一。

 

这就是中国的现状,财富趋于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虽然没有数字统计,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厉害,这种感受大家都能感受到。

 

 3 

 

拼多多的用户惊人。其实,它的用户群的付费习惯可勾勒了社会的真实画像。

 

这里并不是说,买过拼多多的就怎样怎样,而是说中国大众社会对假冒伪劣产品这种关乎原则和信仰的东西是非常非常不敏锐的。

 

大多数人关心价格,关心实用性,不关心原则和专利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有意思的是,对于吃药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希望用到专利药。

 

这是一个群体很悲哀的气质。

 

没有购买的社会基础,知识、专利、科技这种高技术含量的东西就起不来。

 

这就是为什么盗版在中国流行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关于成功学的知识付费做得风生水起外,其他的都非常艰难,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环境好的贵族医院门庭清冷的原因之一。

 

 4 

 

又有多少人真的能把握得住群体的画像和需求命脉呢?

 

每个人所见的都是周围封闭的一环,朋友圈传播加重了这种封闭性。

 

五环内的专家们的意见为什么总是被拍?因为他们当中好多好多人已经脱离人民群众很久了。

 

甚至,就我所了解到的,很多教授在企业做独立董事。

 

所谓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每年看他们的提案、议案,不少真的是暗度陈仓,只为自己的企业说话。

 

公共政策制定者真的了解吗?如真的了解,某些会长就不至于说出养老、教育和医疗有望成为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那种鬼话来,那是拿命在赚行业啊!

 

在这里,我又想到最近所看的一本书《光荣与梦想》。第一本里面讲到了美国1933年经济危机的情形。作者很清晰记录了美国贫富悬殊的事实,以及当时工业革命后过剩的产能、工薪阶层购买力越来越差的严重问题。

 

而总统胡佛虽然信仰自由市场并相信商业的力量,可他却没有了解裂变的底层,他还认为美国很好、没有问题,结果被媒体报道出来,更激化了民众的愤怒。

 

 

由上市争议,我看到社会不同职业和阶层的对话鸿沟。就是所谓的社会鄙视链。

 

中产鄙视拼多多,拼多多骂中产不接地气。还有人管你们干啥呢,便宜就行,啰哩啰嗦的干啥。

 

社会像一盘散沙一样,趋于分裂。

 

过去十年,学者教授的文章通过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权威意见,左右人们的看法。现在,没有普通人爱看他们的观点。

 

知识分子写的文章到不了底层,他们说的文章普通阿姨工人听不懂。

 

甚至一个家庭里,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的习惯、观点差距越来越大,不可调和。

 

 

我们无需要骂别人帮凶,无需要指责什么。如此巨大的社会鸿沟,应该如何对话和影响更多的人?这是自称是知识分子的人应该去好好反省的。

 

这让我想起了清末,那些呼喊改革的知识分子,最终也没能让农民多瞅他们一眼。

 

(本文于730日发表在公众号蒋唐说)

话题:



0

推荐

王建秀

王建秀

1篇文章 5年前更新

财新健康点副主编,长期研究医疗改革和产业。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1篇
  • 文章归档
2018年 1篇